新闻资讯
News
舞台幕布 蒋明连载⑥丨人间喧闹与舞台光鲜,只隔着
18 作者:拓丰舞台 2023-06-30 15:40:48

这是蒋明连载长文的第6次更新。

想复习前面的故事,可以点开这个链接

【第一部少年郎舞翩翩】连载之六

那个时候投身歌舞的大都走过穴,他们中后来有人因此富贵,有人仅仅能混口饭吃,大多数人在激情过后另谋高就。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岁月的痕迹,男歌手们留着齐秦的长发唱《北方的狼》、穿中山装唱《我的中国心》;女歌手们清一色《爱的奉献》、《黄土高坡》;霹雳舞手们跳杰克逊的《真棒》、《猛士》与《荷东》;昏暗空旷的舞台绛红色的幕布,女主持人胸前的塑料花……

△借用关牧村老师的旧演出照,来说明那时舞台场景大抵如此。图片来源网络。

是的,波西米亚人!多年来自己赋予自己这段路程的想象就是如此,在《磨石集》的《小明历险记》一歌中,对此处的描述也曾提及此词。皆因记忆里那轮大如银盘、皎洁明亮的月亮,在翻山越岭的深夜里,抬起头,总能看到它,无论云淡云遮,转山入沟,它一直跟随,慢慢地,变成一种安慰舞台幕布,一种旅人的希翼。

在漆黑空旷的十万大山中行车,一切声音都会被吞没、方向也会被吞没,车灯仅仅照到面前几米的路,有时候感觉右边是悬崖,有时候像开进了荒草地。领路的头车司机已经停车观看了几次地形,不知所措地对团长说:好像迷路了。

一些胆大的人下了车,打着手电在查看着,却只有一人多高的荒草和一条勉强通过汽车的小路,四周一片漆黑,前后无边无际,一阵风也能草木皆兵,让人心生恐惧。

决定倒车,回到那条大路的拐点。在经历了前呼后拥的指导纠错(其间险些倒入沟涧)和近一个时辰的努力后,两辆大客车终于歪歪扭扭地倒进了山间大路上。清点完人数后,司机一脚油门,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不详之地。

当破旧斑驳的大客车翻过秦岭,已是凌晨四点,远远地,山底有了一座城市的灯光,有人带头欢呼,一车的年轻人从莫名的紧张感里释放出来,一路寂静的车厢此刻突然热闹起来。

天水到了。

但,谁也不曾料想,这会是此番巡演最后一站,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我们所有人意料。变天了。

巡演至此已近十站,出西安后一路北上西行,由于并非草台班子,阵容厚重,所演之处也均为当地大剧场。但80年代北方经济窘迫,即便是如此境遇,有些竟也破落不堪。一些剧场还书写着毛泽东时代的标语口号,灰白色的高墙,已经褪色的红字,仍在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关于激情的一切。

△上世纪80年代的老剧场,这样制式的已属宏伟壮观级别。图片来源网络。

团里配有舞美师,要爬上舞台顶端挂上幕条,在剧院大门口张贴自己设计的海报,音响师则从客车上卸下几台大功率音箱与调音台,并指挥我们铺线,吊起闪光球,摆放射灯与干冰等。这些体力活,我们这些后进的年轻人都要尽力帮忙的……

女孩子们则忙着化妆,乐队要调试乐器,土豆脸拿着一把长长的贝司,站在乐队的最边上,舞台往往太大,他瘦长的身影显得愈加单薄,像一颗豆芽在空旷里摇头晃脑。

每每将开演,我透过后台幕布缝隙瞭望,台下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嗑瓜子、嬉笑打骂声不时扬起,大城市尚好,遇到县城,衣冠不整、起哄叫嚷、迎来送往比比皆是,乱哄哄堪比集市。由此对比我经验不足之舞台紧张情绪,渐渐感悟到只需认真成全自己,至于旁人舞台幕布,冷眼与掌声那都是技艺之外的事了,每念及此,演出也就不会过于紧张了。

2018年底六哥来广州携新书会友,一次长谈,涉及人言可敬、人言可畏。我道感受曰:人赞我一笑而过者,则人辱我也可淡薄。想想从这场巡演开始,半生中,人夸人骂皆为常数,有的是先褒后贬,有的是先数落后认可,有的无中生有道听途说,有的小题大做周旋伪善,有的铁杆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热情过后形同陌路。无数次起落与得失,悟出的道理竟与我初登舞台一样,看来人世间许多缘由并不复杂,是人们想的做的过多了。所说,对待赞美能看轻看淡,才能对辱骂兼有从容之心。

青年团边演出边调整曲目,行程过半,我已领得一场独舞,两场群舞了。一晚上三次,汗水湿透几遍衣衫,任务不少但激情满满,头晚上再疲累,睡一觉又活蹦乱跳了。那时大家跳霹雳舞的装扮都如出一辙,一紧一松,紧则下身扎脚裤,上身无袖背心,松则再套上一款大衣,飘飘扬扬,颇为仙气。

△彼时小明跳舞的经典行头。

我上场时,头上偶尔绑一条汗带,初初会带着墨镜,实际演出中发觉汗水流下时,墨镜变得潮湿模糊又极易脱落,也就放弃了。上衣着一件殷红色绸缎般夹克衫,右手配有护腕和手套,下半身穿扎脚红色宽松棉麻灯笼裤,裤内配护膝,裤角用彩色头巾扎绑,鞋是白色高帮运动鞋,上面印着一个鲜红色的五角星。

独舞为霹雳舞。选曲是杰克逊的《真棒》,至今脑中还刻印第一小节的音乐,及我开场定格那个貌似潇洒的动作。

△少年的蒋明在舞台上。那时候一场演出要跳三支舞曲。

群舞一则为民族舞,一则为爵士舞,何为爵士舞?我的理解有些类似当下的现代舞,只是模仿好莱坞风格,身穿黑西装,手拿文明棍,也就照搬一些欧美电影里的舞蹈设计,群体与个人轮换交替,倒也颇为眼花缭乱。

别小看这个舞蹈,在当时比霹雳舞更是前卫时髦,它不仅需要舞台布景的配合,服装设计与舞台调度都是考功夫的。说到调度,这也是一个舞者的基本功,初登舞台我不甚明了,独舞时总在中央位置前后挪移,也总觉得舞台巨大,二三十米的距离于我空旷辽远,难以独撑。经前辈提点,才顿悟掌控之道,从此满天飞,内心对舞台的孤独感也消失了。

民族舞则是配合团里的演出任务,是必须要有的节目,其它歌唱类也有,比如民歌、美声等。那些从小就历练职业生涯的艺术家、歌唱家们,在80年代被当时幼稚的流行文化挤压得无甚立足之地,只能陪着我们作为边角料,回过头想想也是时代的扭曲与荒谬。但我对民族舞下的功夫也不曾少,虽为主角陪衬,但每个动作要流畅舒展,旋转、劈腿跳、撩步、圆场、控制等等。谁知道我凭着一腔心气照猫画虎,也有模有样的混入了职业舞者的队伍,滥竽充数去了。

在一众演员中,最为亮丽夺目的要算那些模特姐姐们了……

未完

待续

已连载

《磨石集》已发布单曲

磨石来稿

©磨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