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演艺产业日益繁荣,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层出不穷,使用舞台设备的场所也越来越多,舞台设备的需求量逐年递增。
▲
▲
作者 | 孟欣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行业生产总值已达1469.76亿元。但是,我国舞台设备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舞台设备日益高精尖化、应用场景日益复杂化,对设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由于设备质量不过关、行业缺乏监管导致的舞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严重危害了演职人员和观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始终牵动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心。
北京市大兴区兴亦路某工业园内的一座不太起眼的六层灰色小楼,就是我国唯一的“国字号”舞台设备“体检中心”——国家舞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所在地。这家“体检中心”主要是对舞台机械、灯光、扩声和视频等演艺装备的质量安全进行把关,保障文艺演出的舞台安全。“体检中心”有哪些高科技“诊断设备”?它们如何为文艺演出保驾护航?
在“舞台医生”的带领下,走进这家地上六层、地下一层的“体检中心”。首先进入的地下室便内藏乾坤,走进一间白色的实验室,关上门的一瞬间,外界各种噪音、正常交流的说话声就全都消失了,被一种绝对安静的、没有反射声的奇异感觉包裹,这是在为声学测试打造的特殊实验室——全消声室里才有的体验。国检中心工作人员王涛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耳蜗和嘴部结构的模拟器,全消声室能够实现完美的隔声减震效果,特殊的吸声减震机构保证了高精度自由场测试环境,可以准确地测试扬声器、话筒、耳机等设备的声学性能。在消声室内,除放置用于被测试设备的转台、支架、吊装轨道外,还配置了一个仿真半身“人形模特”。
在白色实验室旁边,另一间黑色实验室更是科技感十足——在密不透光的暗室里,一台几乎直达天花板、高达8米、围绕轴心360度旋转的“大风车”吸引了视线。王涛介绍说,这台“大风车”是进行全空间分布光度实验的大型光度计,可以测试舞台灯具空间各方向上的光学参数。为满足远场测试要求专业舞台设备,“大风车”和暗室空间里还各配有1个旋转和固定的反射镜专业舞台设备,通过反射方式测量灯具光学指标。这个“大风车”的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充分满足了舞台灯具光学测试的各种需求。
“设备的价值和作用并不是由体积大小决定。”王涛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地上六层空间分布的材料分析实验室、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电气和物理安规实验室、光生物安全实验室、音频产品电性能实验室、视频产品测试实验室、电磁屏蔽实验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远程诊断分析室的设备、功能和用途。
相比于庞大的光度仪,这些实验室的设备小巧精致了许多,有的是测试设备的防尘性能的,可以模拟高尘环境;有的是测试材料的抗日晒和紫外线性能的,可以模拟太阳直射暴晒;有的是测试设备的耐腐蚀性能的,可以模拟恶劣的盐雾环境,当设备在高原、沙漠、海边等自然环境下使用时,这些测试就不可或缺。此外,防雨防水测试也有大学问。有的直接让设备浸入水中,有的让设备被水流不断冲击,有的则是将水滴喷溅在设备上,模拟了各种不同的户外设备应用场景。“现在旅游演艺发展迅猛,演出条件环境日渐复杂,为演出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因此检验检测也要与时俱进。”王涛说道。
当下演艺科技表现形式推陈出新,检验检测技术手段也要不断创新。用六维激光跟踪仪高速精准地追踪演出中飞行器、机械臂等多维运动设备,实现对其运动轨迹、速度、精度的实时跟踪测试;搭载专用热像仪的无人机飞行在临时搭建舞台的上空,对演出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实时红外热像扫描,快速及时检查出火灾隐患;用3D彩色扫描测量仪对被测物体进行高精度扫描,全过程由机器人自控系统操作,可对舞台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技术分析。在“体检中心”看到的一台台新装备和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感受到了文化科技紧跟着时代发展的脉博。
为了保障演出场馆的舞台安全,每次接到“出诊”任务时,他们这支年轻的专业“医疗团队”就会携带着一个个装满贵重、精密仪器的“医疗箱”,走到全国各地,走进各个场馆,为多项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和舞台安全保驾护航,默默发挥着舞台科技工作者的光和热。
* 本文内容(图文)转自网络,仅为博采众长、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