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荣坤
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了构建舞台表演的综合设计仿真系统等目标。舞美数字化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舞台具有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创建虚拟舞台背景、道具和特效,为观众呈现出更生动、奇幻的舞台效果,使舞台演出作品在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上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审美感知。
数字化让舞台设计更富创意
从建院开始,国家大剧院就非常注重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车台及数控升降系统、多媒体、灯光、数字操作装置等数字技术应用,把真实的舞台表演与虚拟的舞美内容无缝整合在一起,使表演艺术、观演环境、视效呈现、声效呈现、运动呈现等有机融合,打造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的舞台效果。数字化在空间推演、演员调度、舞美制作、舞台效果的把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在案头工作期间,推演各种可能性简易舞台设备,更好地管控舞台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许航军表示,前期用数字化技术把虚拟仿真做完之后,就可以提前谋划演出的空间、时间、预算,甚至包括仓储面积等问题,管理上更加科学和智能。
遵义大剧院艺术总监刘科表示,2018年,剧院引入了冰屏、裸眼3D显示屏、异形屏等设备,2022年,他们又引入了地面追光系统,使舞台追光更加精准。在机械数字化方面,他们引进的数控开合屏、车台及数控升降系统,可以根据舞台设计和剧情的需求实现布景的快速变换,改变舞台形状,营造特殊氛围和效果。在大型现实题材黔剧《天渠》中,剧组利用LED背景屏和LED地砖屏,展现“生命之渠”通水瞬间的震撼效果,为作品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黔剧《腊梅迎香》中,激光技术成功展现了剧中的“生命道”山洞,在舞台全黑的情况下,通过烟雾渲染并结合激光打出一个半圆形,舞台上瞬间呈现出一个纵深感极强的山洞,主人公邓迎香和车辆从舞台走向观众,以剪影的方式呈现洞口大小的演变。“这是传统布景舞台表现形式所达不到的,数字化技术不仅开拓了舞台美术的设计视野,也满足了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刘科说。
数字化拓展舞台表现维度
近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其惊艳的视觉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该剧引入了众多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舞台效果。舞台上,多种技术如多媒体、灯光、数字操作装置和机械等紧密配合,通过机械的起承转合和运行节奏对舞台空间分割、变化,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舞蹈作品的内在表现力。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美中心舞台监督李晓彬介绍,《只此青绿》在舞台空间设计方面突破了传统的镜框式布局。整个表演空间由地面四层转台、空中三层轨道以及复杂而精密的数字机械构成,创造出流动不息的舞台效果。这种舞台迁换方式简洁、干净,让观众的观演体验更流畅。当音乐响起,剧情的推进逐渐把观众带入到蕴含宋韵之美的写意山水中,同时,还阐释出中国古代山水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让观者有一种文物“活”起来的沉浸感。数字化技术为传情达意做了恰如其分的服务。
对于舞美数字化的应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积极探索创新,完成了《基于AR技术的京剧艺术表现研究》和《扩展现实技术(xR)在“传统文化两创”中的应用研究》等多个专项研究课题。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科研规划部负责人张晓华看来,科技和演艺融合创新是大势所趋,新技术的发展也势必会拓展演艺模式的多元化、智能化。xR虚拟拍摄这类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并不是对传统表演形式的替代简易舞台设备,而是为表演者提供新的创作模式、表现方式和艺术体验。“我们不妨把其中的‘x’理解为一种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有待大家持续探索,它可能成为我们通往元宇宙的一种途径。”他说。
数字化带给文艺创作和
新疆拓丰舞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舞台机械、舞台幕布的生产安装。其中舞台机械包括:台上机械、台下机械、升降舞台、伸缩舞台、旋转舞台、活动假台口、灯光吊笼、灯光吊片、对开幕布系统、电影银幕架、升降系统、电动吊杆机、多层缠绕吊杆机、单点吊杆机、单层缠绕吊杆机、一次排绳卧式、立式滚筒式电动吊杆机、变频调速拉幕机、电动对开拉幕机;阻燃舞台幕布有:大幕、二幕、会幕、纱幕、天幕、横侧条幕等,是国内较早规模较大的舞台设备制造企业。